欢迎您来到百家杂谈网:www.bjzt520.cn
百家杂谈网: >> 专题策划 >> 茶馆 >> 正文

重新从乡村出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丽军    阅读次数:6013    发布时间:2025-09-09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呈现了戏剧与中国文化的民间教化及其文化心理认同的深层联系,而诗中的“赵家庄”为代表的广大乡村就是儒家文化在中国民间传播链条的审美基点。笔者小时候在村里听老一辈人讲述杨家将、呼家将、三国演义,在乡村集市上听民间鼓书艺人讲岳飞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薛仁贵与樊梨花的故事,幼小的心灵被杨家的满门忠烈、岳飞的精忠报国、穆桂英的美丽勇敢、诸葛亮的超人智慧与鞠躬尽瘁的精神所感动不已。天理、忠孝、节烈、仁义礼智信等具有根性意义的中国文化就借助于戏剧等民间文艺形式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乡村大地,在乡村文化空间里千年流传,构成一种传承千年的中国乡村根性文化血脉。

事实上,中国儒家文化与民间文化正是在乡村空间里通过文学艺术而有机融合起来。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在乡村获得了生动阐释和鲜活流动,不断绵延、拓展,构建了以宗族为根、文化为脉、仁义为本、忠孝为核、尽善尽美、由家及国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家国忠孝仁义文化观,进而凝练为以乡村精神为内核的千年中国乡村根性文化。而乡村无疑是家庭、宗族、国家、故乡、根脉的最初出发之地和最终归依之地,是中国乡村根性文化的精神基点所在。

从乡村出发的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从“故乡”开始,以乡村审美为出发点。

鲁迅的小说《故乡》奠定了一种现代色调的乡村悲凉美学。“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故乡》开篇的话语,一开始就令人置身于无边荒凉的冷飕飕语境之中。那个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给予远方游子无限温暖和无限憧憬的“故乡”,已经在工业文明的新语境中成为“萧索的荒村”。即使在沈从文的“湘西叙事”中,乡村虽然还有着无限的美景,但已是“最后的挽歌”了。《边城》中的翠翠的情感世界已有了无法缝补的裂痕。

中国乡村的未来在哪里?翠翠的未来命运如何?翠翠如何把握未来?沈从文在《萧萧》中有过一种可能性的暗示。乡土世界毕竟是变了,有了“女学生”这一在乡下人看来古怪可笑的“事物”,“爷爷”故意取笑童养媳萧萧。萧萧从原来的抵制到渐渐喜欢上了“自由”的“女学生”。而现实是残酷的,“萧萧”依然重复着“童养媳”的命运,但是沈从文已经昭示了乡村世界中的新女性、新道路的可能性。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直接描绘了一种“革命的空气”在乡村里的传播。叶紫的《星》描写了一位从封建礼教压迫中获得挣脱、积极投身革命的乡村女性“梅春姐”。在大革命的时代氛围下,梅春姐从翠翠、萧萧的被压迫的传统女性命运中获得解放,进而成为解放其他被压迫者的新女性和革命者。然而遗憾的是,随着大革命的失败,梅春姐的解放之路也遭遇了挫折,出狱后被迫重新回到了旧家庭,再次开始新的出走与反抗。显然,没有社会的解放,女性的解放是难以独自实现、获得保障的。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则从正面阐释了这一道理。正是因为有了新建立的革命新政府的保障,刘家峧村的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才迎来了根本性转机,得到了新革命政府的支持,有了不同于以往乡村恋爱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20世纪中国革命是以乡村为基点,从乡村出发的。“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没有农村革命的成功,中国革命就难以获得成功。正是因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了从农村出发、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指导,才开启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现代革命道路。

而在文学和革命之外,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寻找中国乡村的变革及其未来命运。叶圣陶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指出师范教育把农村孩子培养为城市人的教育弊病,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要以乡村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以培养有文化的乡村青年来建设现代意义的新乡村。而真正推进这一教育理念的是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等乡村建设派知识分子。因为抗战爆发等因素,这些乡村建设实践遭遇了挫折,但是其情怀、理念、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以及民办老师、赤脚医生、乡村技术员等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新中国的乡村建设从整体上医治了晏阳初所指出的旧中国乡村存在的愚、穷、弱、私等病症。这在新中国初期的中国乡土文学中得到了大量审美呈现。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李准、王汶石、郭澄清、刘澍德等众多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里边塑造了众多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者的形象和对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美好理想图景。

回顾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我们发现不仅中国现代革命是从乡村出发的,而且新时期中国社会变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新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开放新路径,让亿万中国农民获得了空前的生产热情,整个社会的巨大生产力获得释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乡村第二次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首发地、先锋和巨大推动力。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百家杂谈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2025056167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您是本网站第 19125319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