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百家杂谈网:www.bjzt520.cn
百家杂谈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当我们写西安的时候,我们在写什么?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锵    阅读次数:5008    发布时间:2025-09-27

新大众文艺的兴起,预示着文艺作品在创作上发生了重大的范式变革,为此,文艺批评和传播方法也要同步进化。针对具体的现象进行案例研究,是文艺批评最有说服力和进行话语建构很好的路径,而突破按部就班、定时发布的流程局限,对文学期刊来说也非常有必要。《延河》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首倡期刊,理所应当对传统的出版形态和传播模式进行迭代尝试。

与《延河·新大众文艺》大展专号出刊同步,“文學陝軍”将以连载形式持续更新《延河·新大众文艺》大展专号专栏系列文章,邀您一同踏入这片融合理性思辨与人文温度的文本疆域。

当一座城市的故事总被历史的宏大叙事所笼罩,我们是否忽略了它当下的呼吸?

在陈锵的创作谈里,一位新媒体写作者剖开了自己的探索轨迹:从困于“西安该怎么写”的迷茫,到在盲人张喜平卖鸡蛋的日常里找到答案——放弃标签化的同情与泛化的抒情,转而蹲下身,记录那些跳广场舞的清晨、城墙根合唱的夜晚、少陵原看夕阳的瞬间。这些被他称作“次要生活”的片段,恰恰藏着人们热爱一座城市的真正理由。

更动人的是,他的书写并非孤例。当城管、网约车司机、城中村租客都开始提笔,记录街角的早餐摊、巷弄的麻将声,一种“新大众文艺”正在生长:它们或许粗糙,却比任何精致叙事都更贴近城市的肌理。

这些文字,是对抗遗忘的执念,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确权”。当我们翻开它们,看到的不仅是西安的烟火,更是每座城市里,那些被尊重、被记住的平凡时刻。

2017年初,我换了一份工作。在当时,成为一个新媒体写作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快新的问题来了:要写什么?我所供职的原创内容平台读者主要集中于西安,因此,在地化内容变成了我主要的写作方向。

但西安,又该怎么去写?

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关于它宏大的一面,似乎已经写尽了,无非是在不断地重复加深关于西安是座古城的“刻板印象”;关于西安其他的表述,又多显得空洞。

因此上,我的事儿只算是解决了一半儿,要写西安是确定的,另一半是写什么?

张喜平给了我启发,他是一个中老年盲人,每天清晨要提着两大篮子鸡蛋,从沣西那边坐公交车一直坐到西大街,然后找到前一天放在路边的推车,把鸡蛋放上去,再拉着车子从北院门出发,卖鸡蛋。

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和同事铛铛跟着他一起,从早上八点一直走到晚上八点半,很辛苦,就在回民街反复地转圈,直到他卖完两筐鸡蛋,并顺利坐上最后一趟回家的公交车。一整天的时间里,我偶尔跟买鸡蛋的顾客聊几句,更多的时候是在观察喜平大叔。眼前的一切让人觉得惊讶,他对于回民街的熟悉,如刻度一般的精准,他的步行速度并不慢,似乎如视力正常之人一般。还有就是,他并没有显得惨惨慽慽的。

晚上坐车回去的路上,我想起来加缪在他的书中写到一种特别微妙的感受,说有天晚上,巴黎大街上突然出来两个盲人,他们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结果撞上了路灯,但这俩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发出一阵大笑。因此加缪说,他们不在白天出来,主要是因为当他们白天撞到路灯,只会收到一阵无聊的同情。

我推翻了之前的关于这篇文章的想法,我当然可以写喜平大叔有多可怜,多么的不容易——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文章发布,我甚至能预料到读者对他的同情,这当然是个写作的方向,也很容易。但我还是打算去写一个我在一天之内看到的真实的张喜平,他对于生活的理解,他卖出鸡蛋时候的快乐。

文章发布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我有些惊讶的是,从文章的留言中能看到,西安原来有很多人之前就认识张喜平,对他有印象。第二个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的传播,有些生活在西安的读者,专程去回民街买他的鸡蛋,这种普通人之间所传达的善意特别令人感动。后来我的同事还拍了一条关于喜平大叔的微纪录片,之后又帮他做了一辆更轻便的小推车。读者对于喜平大叔的敬佩大于对他的同情,甚至有可能,喜平大叔身上这种精神鼓励到了一些人。

后来有次我在一个访谈节目上,听到人类学家项飙先生提出的一个理念,他在访谈中讲到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附近的消失,即人们越来越少去关注生活周边的事物场景,丧失了沉浸其中的意愿,相比于离我们自身更近的生活,人们更愿意关注远方以及宏大叙事。

放到西安来说,我们会发现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熟悉西安过去的历史,但似乎缺少关于现代城市以及当下人们生活的表述,西安有一千多万人,每个人似乎都是面容模糊,他们在这座城市里是如何生活的?

所以,我给自己找到的方向就是去写现在的西安,去记录普通市井生活的所有片段。

首先要感谢我的一些中年朋友们,他们的一些聊天场景出现在我的文章之中,这个事情所带来的“后遗症”就是,当我在他们之中开始不再说话,他们便立即警惕起来,开始思考我会不会把他们写进下一篇文章之中。

但也因此,我学到了一项关于写作的技能:多去观察个体。

我把这项技能拓展到了关于西安的所有内容上,那些跳广场舞的人们、深夜在桃花潭广场荒腔走板唱歌的人、在环城公园锻炼的人、坐在桌子前吃着葫芦头的人、在少陵原看夕阳的人、在西安各处露营的人、爬山的人……最后都成为了文章,成为了另一种意象下的西安。

这些文章陆续发布以后,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也得到了广泛的转发阅读。

比如写环城公园锻炼的那篇文章,全网各个平台的阅读量加起来在600万左右;西安一个古玩市场的稿子,在今日头条的阅读量就超过100万,留言有上千条;再加上其他稿件所带来的阅读量,总的加起来大致超过了1500万,几乎是每个西安人都看过我的文章。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百家杂谈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2025056167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您是本网站第 19125916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