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令我觉得有趣的是,人们对于文章的反应。
这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相较于传统文学作品那种迟来的评价、互动差——自媒体文章在发布之后,写作者与读者之间便会立即产生互动。或者可以理解成互联网的发展,先是降低了人们想要表达的难度,在报刊时代,对于普通人来讲,发表一篇文章是不容易的,但互联网解决了这个困难,人人都能在网上发布自己的想法;接着,互联网降低了人们之间互动的门槛,人们互不相识,但这丝毫不影响写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
另一个有趣之处在于,人们并非对附近的生活漠不关心,而是关于附近生活的表述太少。
几年前,我在少陵原见到两位刚下工的民工,他们在观景台下一片三四个平方的空地上席地而坐,两人身边摆放着啤酒,中间是用啤酒箱做的临时桌子,以便他们放置泡椒鸡爪以及猪头肉,他们坐在这片空地上,饮酒聊天,目视夕阳,直到它沉入远方的高楼之中。当天空变成橘红色,其中一位拿出手机,给妻子拨通视频电话,但多的话又没说,只是说了一句,今天的天气真的不错,然后翻转摄像头,让自己的妻子也看看少陵原的暮色。
这个场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想,去少陵原看夕阳的人,也许不读诗歌,但他们却很懂生活,很会发现这座城市里美好的一面。
这就是作为现代城市的西安,它给生活在此的人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场景。
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我约朋友一起夜游城墙根,夜里十一点多,当我们走到文昌门,对面路灯下正好站着四个中年人,明显已经喝到位了,一开始他们只是小声闲聊,但其中一个穿着黄黑条纹短袖的大哥——在音乐的路灯下,特别像一只黄蜂——忽然开始唱歌,其他人先是一愣,很快就跟着一起唱,他们唱披头士的歌,但只是来回一句。城墙下一段夏天的夜晚片段,一盏昏黄路灯下,四个中年人的合唱,这样的场景太迷人了。
而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西安上演。我所写的,不过仅仅几个片段。
2023年,我出了一本书,名字叫《西安次要生活观察》,是过去几年里记录描述的西安普通市井生活的合集。
很多朋友问过,为什么是这样的书名?
在我理解之中,这些次要生活——主要是工作之外的生活——才是人们为什么热爱西安的原因。
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个很深的感受是,也就几年时间,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场景,比如我写过的晚上在桃花潭公园里唱歌的人,钟楼开元商城门口的翻唱歌手们,在长安区法治广场健身的大爷们,还有一些曾经的街景,其实现在都消失了。
城市的变化太快了,你记录一个瞬间,这个瞬间很快就成为了过去,短暂得像是一阵风,但这些又是真实存在过的。
记录一阵风、一片云,就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意所在。
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化浪潮席卷一切,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城市,西安的人口从一开始的几百万,现在变成了一千多万。
你在路上拦住一个人问你对西安的城市化进程怎么看?很多人答不上来。但很多人又对周边产生的变化都有所感知,大到新地铁线路的开通,小到楼下面馆的更迭。
在我从事新媒体写作的时候,同时也有很多人在动笔写文章,写自己所见到的西安,这些写作者都不是专门从事文艺创作的,他们来自西安的各行各业,有城管、教师、生意人、大学生、网约车司机、住在城中村打零工为生的人……总之,你能想到的职业,里面都可能有一个人,在写文章。我最初认识的一位写作者,是在西安南郊开了一家卖调料干货的小店主。
这是新大众文艺的特点之一,普通人从过去被动接受由专业人士比如作家、导演创作的文艺作品,到现在成为了创造文艺作品的主体。
我将这个比作是河流,在以前,一个作家或者一个导演,用自己的作品集、影视作品合集,最终开出一条河流。但新大众文艺有所不同,是每一颗水滴汇聚在一起,形成的河流。无数人的经历,无数的个体,经由文字,最终构成了西安——给西安一个新的西安。
这些文章,弥补了文艺作品中关于西安表述所缺失的部分。
你想了解西安的东仪路——你有什么专业人士所创造的文艺作品吗?没有,只有一个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普通人写出来的回忆文章。如果你想看看西安城中村是个什么情况,那就更应该去看那些从别处来到这座城市、第一站落脚点就是在城中村的普通人所写的,因为这些远比一些文艺作品更真诚,尽管它本身可能显得比较粗糙。
现在,当人们开始写下一段文字时,成为作家并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更多的只是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随着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关于新大众文艺写作群体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表达也会越来越多元化,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