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百家杂谈网:www.bjzt520.cn
百家杂谈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新时代的土地“情歌”——读王清平《流转》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义海    阅读次数:2738    发布时间:2025-10-31

 

小窟窿爬不出大螃蟹。

借钱买藕吃,窟窿套窟窿。

磨小不压麸,管不住自己。

黄鼠狼钻磨道——冒充大尾巴驴。

我不能满村打麻雀,家里丢了老母鸡。

狼走千里吃肉,猪走千里食糠。

顶风拉硬屎臭自己。

没吃过猪也见过猪走。

蛤蟆坐地挨,有食自己来。青蛙蹦一丈,有食还赶不上。

吃河水,管得宽。萝卜偏不要屎浇。

不知道是驴不走还是磨不转。

借米不借柴。

船多不碍桨。

从小不成驴,长大还是驴驹子。

这些俗语、谚语或歇后语中包含了许多宿迁一带特有的“意象”,比如藕、螃蟹、驴、磨,等等,它们体现了民间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而以下这些表述,有的来自民间,有的则是作家自己的化用或活用:

爸爸脾气犟,说死就闭眼的人。

人忙天短,一会儿半天就过去了。

人不死,债不烂。

猴子不上套,多敲几遍锣。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日子再难,凉水变热水总是有的。

今天要这样,明天要那样,一夜能上十八吊,不知哪一吊能吊死。

借钱如拾到,要债如寻宝。

外甥是舅家的狗,前门打,后门走;外甥女呢,那无疑就是舅家的猫,锅台蹲,桌上淘。

王清平小说《流转》对俗语、歇后语的使用或化用,为这部作品烙上了鲜明的地方标签,作品中的这种“处境化了的”(contextualized)语言,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仅从语言层面说,王清平的《流转》堪称江苏小说的“山药蛋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王清平在《流转》中多次用到“踩代”这个词。这是一个农耕色彩很浓的方言词。笔者向多位方言学家求证但均无果,经过辗转了解才发现这个词只在泗洪的青阳镇一代用得比较多。经调查,“踩代”一词是指在贫苦的农耕年代,父辈都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以后不再种田。如果祖上是农民,子女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继续种田,那就是“踩代”了(stepping the forefathers path)。《流转》中的主人公马大成高考落榜,他的父亲马万里便觉得儿子是“踩代”了,不能跳出农门了。在得知儿子上不了大学的第一时间,马万里便决定回家盖一座石头楼房,意思是:儿子要跟祖先一样继续做农民了,为他盖房子娶媳妇。不过,在马大成看来,踩代不踩代如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到运东城里做了包工头,似乎是摆脱了踩代的宿命;可是,他最终从运东城里退出,回归牛铃山村,搞土地流转,做新型农民,似乎又回到了踩代的老路。然而,在马大成看来,如今再回老家种田与传统的种田完全不同,全新的土地理念已经颠覆了千百年来的“踩代观”,踩代还是不踩代,两者之间的界线已经悄然模糊。正如马大成对他父亲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不想像你们那一代一样把儿子的胞衣丢在打工城市。我没踩代,我是在超越。”总之,仅从“踩代”一词便可以看出,语言在《流转》中的的叙事建构作用。

故事是小说的灵魂,语言是小说的血肉,而处境化的语言是一部小说的根植于其中的土壤。不过,在人物语言之外,作家自己也会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他的语言的功底、对生活的洞察力,以及风格化的表达,由此可以见出。“从走出校门那天起,同学就像同一炉烧出的瓷器,有人登堂入室供上了宫殿,有人沦落成了水缸尿壶,有人却彻底摔成了残片瓦砾。”这是作家有过丰富的人生历练之后的感叹。“那些女人都是画家,一辈子只画一张画,那就是自己的脸。”“女人一辈子都把自己的脸当作一张画布在创作。”在刻画开美容院的牛艳红的时候,作者这样写;同时,这种诗化的语言,也体现出作者在感悟和语言表述上的双重深刻性。

综上可以看出,王清平的《流转》无论在主题设置、人物塑造、情节推动、叙事语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生动的形象,错落有致的冲突,非常适合影视化。王清平素以官场小说、商海小说而名,他的《干部家庭》《官场玩偶》《秘书天下》《守望官阶的女人们》《骗商》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他通过《流转》转向农村题材创作,骤然拓展了他小说创作的题材范围,这一“华丽转身”显示出他小说创作在题材上的宽度,更为时代奉献了一曲意蕴迥异的土地“情歌”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百家杂谈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2025056167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您是本网站第 19125340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