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就常听乡人说起文化大革命在农村的影响,因为时间相隔不长,人物、地点考证起来都是真实的。
我父亲也是深受其害的,只是他不愿谈及自己。我略记得的就有两个桥段,仔细思索,确实是意味深长。
乡人国良现,和我家还是亲戚,他的妻子是我奶奶的堂妹。我还得管他叫姨公。此人现在六十多岁,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正属壮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很早就加入到了红卫兵的队伍,戴着红袖套,在四个口袋的领袖装胸前别一枚领袖章,很是威风。
本村徐姓老者驾鹤奔去极乐,徐公几个孝儿请来专做法事的先生为其超度。适逢破除迷信的最高指示下发,红卫兵响应党的号召,不遗余力、深挖硬铲。老国和几个战友冲到徐公家,砸了先生的法器,赶走了先生,把徐公的几个儿子拉来跪在院子里教训,并责成几个孝子立即将徐公尸体掩埋。
却说这徐公的儿子们寻得一处上乘阴地,只是路上有一河相隔,有些不便,那时河上没有架桥(其实到如今那河上都没有桥)。徐公的儿子便找了几个帮忙人去搬了些石头填在河里,有了临时的跳墩。
老国这伙红卫兵知道后,趁这些帮忙人搭好跳墩刚走,一伙人上去立马给人家搬了个干干净净。
送葬的队伍到了河边,望河兴叹,却不敢骂。徐公的儿子也只能忍气吞声,强忍怒火。
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风水是轮流转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徐公的儿子们终于找到了报仇的机会。
1967年的11月,"斗私批修"的精神落实到了闭塞的乡里,广播一喊,众人响应。
老国不担心记不住,把这句话写在了打杵(一种木制T型工具,背东西是以此立在地上,撑在背篓底,方便歇气)上。第二日,老国和众社员一起背石灰,被别人看到打杵上的口号,立即指责他有反骨,老国这才仔细一看,冷汗都吓出来了。出大事了,原来老国将’斗私批修’写反了,成了‘批修斗私’。可以想象,那个年代,肯定得经一番皮肉之苦了。
老国被生产队开大会批斗,徐氏兄弟自告奋勇,找了一棵木棒子,把老国摁在地上,木棒子放在胸口上,人各一端,往下碾。这就是传说中的‘吃擀面杖’。老国被搞得半死,徐氏兄弟也算报了旧怨。
还有一则是关于我爷爷的事,只是结局还令我欣慰。
爷爷和一大帮社员在挖地,不知是谈《三国志》,还是《隋唐演义》,后生李洪高突然嘣出一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爷爷没加思索的随口就应了一句,毛主席你去把他拉下马嘛!
不得了了,这等忤逆的 话,立即被生产队长知道,挖地的活都叫大家停下了,把我爷爷拉到生产队的保管室门前,队长就叫社员准备斗私的工具了,爷爷倒也大义凛然,势有不怕砍头的畏惧。
社员中自有和我家关系不一般的人,此时自然就出来替我爷爷说好话了。
“队长啊!不 能批斗吴老,他是军属,斗了不 合适啊!教育他一下算了。”
这办法还真凑效,队长这才想起我大伯还在澜沧江的野战部队服役,这要真把我爷爷给斗出点事儿,那乡里的武装部可是腰间别着手枪的来斗他了,队长不禁胆颤,遂放了我爷爷。
几十年过去了,乡人都把这些旧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话题谈论着,实在是可笑。
【编辑: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