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百家杂谈网:www.bjzt520.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沁园春•来宾市麒麟山人遗址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君子如玉    阅读次数:1736    发布时间:2025-08-29

麒麟萦云,洞藏秘牒,雾锁春秋。

看孤峰傲野,东西脉动;大河漱玉,上下波流。

石斧裁烟,鹿牙印火,头骨嶙峋壁上留。

沧桑览,自盖头仙窟,壮祖灵丘。

 

先民妙应远筹,引炭屑灰痕证远谋。

赖贾吴椽笔,区分时代;壮家祀典,闹响林陬。

苔固钟帘,泥封禹穴,文脉传承永不休。

斜阳里,赏群山翠影,再续鸿猷。

 

赏析:

以下是对《沁园春·来宾市麒麟山人遗址》的逐句赏析,结合考古背景、地理特征及文化象征进行解读:

上阕赏析

麒麟萦云,洞藏秘牒,雾锁春秋

意象:以“麒麟”喻山形祥瑞(壮族图腾),“萦云”显山势巍峨云雾缭绕;“洞藏秘牒”暗指盖头洞内3.6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与石器(考古秘牒);“雾锁春秋”以时间迷雾凝练历史沧桑,呼应遗址的旧石器时代背景。

手法:三句平仄相协(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如钟磬叩击时空之门。

看孤峰傲野,东西脉动;大河漱玉,上下波流

地理写实:“孤峰”指麒麟山独立地貌(高45米,四周开阔);“大河漱玉”化用红水河意象(遗址东3公里),其“今古波流”暗喻文明长河不息。

对仗:“东西脉动”(龙脉地气)对“上下波流”(河水奔涌),空间纵横间见天地律动。

石斧裁烟,鹿牙印火,头骨嶙峋壁上留

考古实证:直写洞内出土石器、鹿牙化石及头骨遗迹。“裁烟”“印火”以动态词活化先民生活:石斧劈开晨雾,鹿牙烙下篝火痕迹,头骨嶙峋昭示生命坚韧。

炼字:“裁”“印”二字如青铜铭文般遒劲,赋予器物以先民智慧的温度。

沧桑览,自盖头仙窟,壮祖灵丘

文化升华:“盖头仙窟”点明发现头骨的盖头洞(壮语“卡姆头洞”);“壮祖灵丘”将洞穴升华为壮族精神圣地,呼应公祭典礼中“麒麟山是壮民族的祖宗山”之定位。

下阕赏析

先民妙应远筹,引炭屑灰痕证远谋

文明密码:“炭屑灰痕”指洞内灰烬层与烧骨,实证旧石器时代用火技术,凸显先民生存智慧;“妙应远筹”赞其跨越数万年的谋略视野。

赖贾吴椽笔,区分时代;壮家祀典,闹响林陬

古今交融:“贾吴椽笔”致敬贾兰坡、吴汝康的学术论文(1959年发表),确立遗址年代;“壮家祀典”写实三月三公祭活动:万人击鼓鸣钟、山歌震林,黄幡舞动如龙。

对仗:学者考据(静)与民俗仪式(动)形成文明传承的双轴。

苔固钟帘,泥封禹穴,文脉传承永不休

时空隐喻:“苔固钟帘”状写洞内钟乳石垂帘(保护严禁破坏),“泥封禹穴”喻文明如大禹治水般深潜地层;二者以自然物象喻文脉封存与重启。

哲思:“永不休”直指壮族文化从史前延续至当代的韧性。

斜阳里,赏群山翠影,再续鸿猷

意境:斜晖中群山叠翠(麒麟山北倚狮子山、西望龙口山),光影交织历史与现实;“再续鸿猷”呼应公祭主题“建设和谐社会”,赋予考古遗址以民族复兴的现代使命。

全词艺术特色

三重时空交响:

自然时空(孤峰大河)、历史时空(石斧头骨)、仪式时空(祀典山歌)层层递进,构建“天--人”的史诗框架。

考古诗学转化:

将灰烬炭屑、鹿牙石器等科学符号,转化为“印火”“裁烟”的审美意象,使冰冷化石焕发先民的生命力。

民族精神图腾:

“壮祖灵丘”为轴心,串联学术研究(贾吴)、公祭仪式(闹响林陬)、生态保护(苔固钟帘),使麒麟山成为壮族“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圣地象征。

文化价值定位

此词实为“麒麟山文化”的韵文注脚:

根脉性:盖头洞为“百越归宗之地”,词中“雾锁春秋”“文脉传承”暗合构建地域文化体系之需;

仪式性:“壮家祀典”对应现实中的幡旗、三牲、山歌擂台,使文本成为公祭典礼的文学镜像;

现代性:“再续鸿猷”指向遗址公园建设与民族团结,彰显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

全词如红水河般融地质、考古、民俗于一脉,堪称“用宋词体例写就的壮族文明基因谱”。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百家杂谈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2025056167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您是本网站第 19091374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