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百家杂谈网:www.bjzt520.cn
百家杂谈网: >> 文化艺术 >> 图书 >> 正文

文化哲思中的地域书写——读吴学良散文选集《残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华    阅读次数:2741    发布时间:2025-09-08

作家吴学良生于六盘水,长于六盘水,工作于六盘水。六盘水的土地、历史与文化滋养和浸染了他,也内化成他生命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书写和表达六盘水成为吴学良不竭的动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将六盘水、贵州,乃至西南大地放置在一个大的历史文化场域之中进行思考,从而在沧桑历史遗迹中发现审美意蕴,发现哲学内涵,历史的沧桑,诗性的韵味在吴学良这里跃然纸上。

作家喜欢在乌蒙大地行走,寻访古迹、叩问历史。他的写作从自己切身经历和深切体验出发,饱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闪烁着时代精神的火花,具有历史的沉思和生命的悲悯。他的散文选集《残苇》,收录的25篇散文中,除有4篇是写六盘水之外的贵州历史文化散文和写云南、四川、湖南的各1篇外,其余18篇都是抒写六盘水的历史文化散文。这些散文既有叙事抒情、借物咏怀,也有历史文化的思考。譬如《大地足音》,作者站在历史与现代交汇的今天,面对四面群山林立,有关古夜郎逝去的故事涌上心头,而见到眼前小河里洗浴人群的欢快,聆听着河湾想起的情歌与甘蔗林声音意蕴天成,油然生出这是又一个香格里拉吗?我的心再也没有烦恼这样的慨叹。作者在表达和书写乌蒙大地时,似乎总有一股激情和自豪潜涌于字里行间。譬如《天门传奇》,作者开篇就写道:在当今城市生活骚动、狂乱、不安之际,北盘江边花戛台地上天门古寨的遗世独立,绝对是一个传奇,接着将笔宕开,细致地讲述了天门古寨以及布依人习俗,还作出天门村这种天然的农耕文化遗存背景在我看来,就是当世仅存的布依文化人类学原生态故乡的评价,叹息中亦有激情和自豪。

他的散文往往将史料、知识融为一体,显示出作家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他的这种表达不是浅尝辄止的文字堆积,不是毫无节制的修饰和赞美,而是饱含真情的眷眷之心的流露。譬如《祖根·家园》,作家以牂牁王朝、夜郎古国后裔的角度,在追思和展望中激扬文字。昔日的战火早已熄灭,昔日的雄风也已成为烟云,剩下的只不过是被岁月的尘埃淹没了的山水和大地。

掩卷沉思,作家怅然喟叹:“‘牂牁江畔有古夜郎,古木城变成郎岱厅的声音在时远时近,断断续续地随风传来,祖根啊,你就这样在家园的大地上迎风而长。作家写牂牁国、夜郎古国,不是为了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以史为鉴反观当代人的生命困厄与乏善可陈,在历史的河流中找回民族的自信。再如《一山一河的清风浊梦》《故乡背景写意》《滴水岩三章》等篇目,作家通过鲜为人知的六盘水历史、古迹等的叙述与描绘,让人们在触摸历史的同时又不禁会低头沉思,其文字的厚重令人赞叹。

他的作品还充满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他在《明月朗照耀黔西》一文中通过追思王阳明先生人生轨迹特别是龙场悟道之境,而生发出人生际遇是说不清楚的,许多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在人生失意时才迸发出火花……人生失意或许就是生命走向完美的又一次际遇!这样的感慨;《凤凰泊记》中凤凰桃源般的景致引发作家对生命的思考:而时光就像被人心压弯了的拱桥,桥两头一边是现在,一边是过去,从现在走过去是今古传奇,从过去走过来就变成传奇今古……这时,凤凰古镇反而在我心灵中不但远,而且近。

而拜谒沈从文先生墓,追思先生思想和文章以后,作家更是发出人归大地时,活埋土葬的是自己,埋活救赎的是他人这样的深刻感悟;《季节感悟》中发出空间形式多样,或许我的有些与众不同,别人也剥夺不了如此看来,风未必是唐时的瘦暖,民俗还是传统的意味悠长啊等这样的喟叹,都是作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他还是一位有着浓重佛教情怀的作家,他的文章渗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人的欲望膨胀,造成了人心灵的缺失。表面繁花似锦的背后,却让人感到莫名的空虚。而佛家思想如同一盏明灯,让人的心灵可以得到指引,看到人性中的善良,人性中的光明,让人们能得到一个宁静的归宿。他的散文将深远的禅意与日常感悟融为一体,给予人文的关怀与思索。作家在《季节感悟》发出也许,该去的去,该来的来本来也是一种佛缘。设若无生无死,有何来花枝春满,天晴月圆的菩提与正果?或许在梵音清远里,暮鼓晨钟下的面壁和古佛青灯下的打坐,也是生命的另一种皈依呢?这样的感悟;在《乡关何处》写道:走过你,才发现人生不过是荒草尖上的一滴露水,才发现忘了老去,失了流年竟然如此简单,才知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原来不是一种错觉其实,你也没想到,人生真的讲求因缘际会你也知道生命苦短,记忆流长,能让你平复喧嚣尘世硬塞给你烦恼的是禅的那声叹息等等,这些都是他把佛学智慧融入文学创作,让读者能够领悟其中的般若智慧。这在《灵魂在风吹的地方》《小天生桥随记》《湿地:水墨禅韵》《灵魂在滇黔高地流浪》等篇章皆有体现。

此外,吴学良还非常善于在历史文化遗迹、生活方式、民情习俗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这在《残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从重访古夜郎到丽江古城,从钟山、水城河的随想到胜境关、丹霞山、大理古城等古迹的沉思,从阳明洞凭吊到拜谒沈从文墓,作者以六盘水为考察中心,在历史文化的找寻中捕捉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和文化脉象。眷恋故土的那些人物被作家刻画得亦栩栩如生,如在目前,一提到故乡的风俗民情作家如数家珍。这些真实的审美表现和深刻的历史思考,让作家的文字具有生命的热度和历史的厚度。

我这样评价《残苇》并非说这本集子就毫无瑕疵,比如诗词、哲理句子等引用过多和佛教思想渗入过多,就掩盖了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怀,弱化了散文的境界和气象。但瑕不掩瑜,《残苇》不失为一部值得思考的有深度的文本。可以毫不掩饰地说,吴学良是乌蒙大地上的散文健将,他的散文充满生命的热度,属于灵魂的写作,在当今的散文写作中,能够坚持这样写作的作家很难得。散文不应该只是抒写经验和简单叙述,它应该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抒写人类的精神视野和灵魂刻度。散文不应该只是抒发小我情感和认知,它应该意境高远、气象宏大,展现出人文的关怀、审美的理想。我相信,凭着吴学良的勤奋和勇于探索、超越的精神,他一定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散文理论和散文风格。

 

作者简介

王华,贵州六盘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评论文章见于《中国作家网》《贵州文艺界》《贵州作家》《贵州文艺评论》《贵州日报》《贵州政协报》《贵州民族报》等,有诗歌被选入《六盘水市2018年度八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卷)》,曾被评为六盘水市钟山区文艺界第一届十佳文艺工作者等,著有文学评论集《镜子里的星空》(待出版)。

文章入选《贵州文艺评论》《中国茶全书·贵州六盘水卷》《六盘水苗族志》等多种选本,曾主编散文集《大美凉都-六盘水地域文化散文选本》《故园情》和报告文学集《追梦》等多部。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百家杂谈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2025056167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您是本网站第 19125276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