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百家杂谈网:www.bjzt520.cn
百家杂谈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新时代的土地“情歌”——读王清平《流转》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义海    阅读次数:2720    发布时间:2025-10-31

王清平的长篇小说《流转》是2014年中央明确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要求发布之后,对国家土地政策的文学回应,堪称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在21世纪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创造性再现。

《流转》以牛铃山下的马蹄庄、牛角庄、蔡庄作为乡村背景,以运东市作为乡村的对照场景,以马家、牛家、蔡家的第二代为人物主线,以富于戏剧性的情节、错落有致的冲突,生动表现了近十年中乡村转型时期的城乡生活,特别是土地流转实施之后,在农村所引起的种种反应,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和挑战。作品顺应了时代需求,体现出作者高度的现实敏感。

为了更真实、更生动地书写土地流转这一主题,作者不只是将故事的背景单一地置于乡村,而是将城市生活纳入表现的视野,从而突破了一般的乡村题材小说的场景局限。“城市⇆乡村”之间的往返切换,拓展了叙事的空间,丰富了叙事的维度,提升了叙事的张力。相应地,在表现土地流转这一重大题材的同时,作品还暗含了农民工这一副主题,并触及了改革开放近五十年来几代农民的痛楚:“城里没家,却偏偏要在城里工作。乡下有家,却偏偏难得回家。城里有梦,乡下有家。”而国家土地政策其实也是暗含了这样一个理念:让农民回归土地,并且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梦想,从根本上解决梦想与家园的分离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清平的《流转》触及的不仅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

《流转》通过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折射时代风尚与改革的波澜壮阔。作者将土地流转的“戏份”重点交给主人公马大成。这个来自牛铃山下马蹄庄的青年,集高考落榜生、城里打工仔、工程包工头、土地流转的先行者等身份于一身。他沉浮起伏的十年,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十年。马大成作为主要人物,是作品的“中轴线”,他串联起城乡形形色色的人物:传统的农民、几代打工人、官员、奸商……在马大成这一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王清平大致采用的是拜伦塑造唐璜的方式:即让主人公有尽可能多的经历各种社会场景,最大半径地去接触社会;通过他的“行动”,展现社会结构中的方方面面。通过他与老师王道远,透露出当今的官场气息;通过他与奸商吴立仁,撕开社会中鲜为人知的一角;通过他与牛铃山下两代农民的关系,数千年来中国农民的土地情结得到充分的演绎。王清平善于以“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开发商吴立仁、包工头曾家胜阴险邪恶,让马大成正直的人格更显光辉;堂弟马大强的滑头滑脑,更衬托出马大成的沉稳。妹妹牛艳丽的少不更事,使姐姐牛艳红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值得注意的是,牛艳丽在《流转》中不算重要人物,她甚至是一个让读者颇为不愉快的人物形象:一个沉迷于手机、寄生于网络、喜怒无常、没有担当、心直口快的“大条”。然而,作者对牛艳丽的塑造极其成功。如果说,马大成、牛艳红有拔高的嫌疑,牛艳丽则是一个最为“原生态”的人物形象,身上集聚了“Z世代”的诸多特征。正像司汤达认为当时的法国至少有二十万个于连那样,牛艳丽在如今的移动终端时代,可谓遍地都是。除了正面、反面形象,在长篇小说《流转》当中王清平还塑造了一批“中间派”“小人物”:一喝酒就哭、一说话就原地打转的马大强,无能却又无厘头的孟石头,误入歧途为吴立仁代孕的表妹蔡玉芹,没有辨别力跟着起哄的猴叔,等等。正像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并不只是将剧情置于王宫生活,而是借助于光怪陆离的平民社会表现历史那样,作家王清平在表现土地流转这一似乎没有太多文学性的主题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充分地体现出“莎士比亚化”的倾向:通过众多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和“底层”的悲欢离合,展现出一幅真实、生动的时代画卷。当然,“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在作家那里从来都不是单一呈现的。比如,对马大成这个人物的塑造,其手法多少有些“席勒化”,个别地方有拔高的嫌疑;换言之,马大成在小说中多少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

王清平是一位成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善于设计悬念,并疏密有致地推动情节发展。整个《流转》十七章,以马大成为高考落榜面临“踩代”、进城务工、成为包工头、与奸商周旋较量、回归故土、推动土地流转为情节线,将一个高考落榜青年的成长史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复调结构”。《流转》共分为十七章,前三分之一是铺垫,是矛盾积累,是“播种”悬念;此后各章,则是矛盾爆发、冲突加剧、悬念揭晓,全篇在情节发展上呈现出抽丝剥茧的效果。从小说的第七章《讨薪》开始,冲突设置越来越密集。小说中马大成的三次流泪,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大成啊,姑妈最怕玉芹一个女孩子在外遇上坏人,你可要多照看着玉芹啊!

我回去就去看玉芹,让她常给你打电话。马大成答应姑妈,心里一阵难过。告别姑妈上车,泪模糊了视线,还以为是挡风玻璃有雾,打开刮雨器刮了几个来回。

——第十章《流转疑云》

路过一个十字路口,马万芳扭脸从马大成的车头走过绿灯,没瞥马大成一眼。马大成此时无法停车,只好左拐离开。此时他已泪流满面。

——第十二章《唤醒梦魇》

马大成一时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第十七章《沸腾的牛铃山》

马大成的几次流泪,情景不同,在推动情节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前两次流泪,是因为姑妈以及姑妈家的蔡玉芹,而最后一次则是他看到了土地流转的初步成效:前面是悲伤而泣,最后一次是喜极而泣;前者暗示了世事之凄苦,后者体现出浮士德式的圆满。

《流转》的背景是苏北农村,确切地说,应该是他长期生活和工作过的宿迁;他笔下的运东,应是宿迁市区;他落笔的乡村,当是他的老家泗洪;他所写到的清平湖,当是洪泽湖。从一个角度说,《流转》也是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乡土小说。其乡土气息特别体现在酒文化上,以及叙事及人物语言上。首先,作为项王故里的宿迁是酒乡,浓郁的酒文化洋溢于整部《流转》。作者也善于借助于酒来铺展情节。小说中,不管是写亲人团聚,还是商海风云,酒是其间活跃的元素。“见酒走不动路。”“闺女是酒坛子,我有两个酒坛子,这辈子不缺酒喝!”“尿不到一个壶里,喝什么酒!”这些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语言,把酒乡人对酒与人生的认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王清平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民间俗语,这些俗语有的则是泗洪一带特有的: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百家杂谈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2025056167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您是本网站第 19125277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