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就是这样令人惊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红色革命历史,在校经楼这座小楼中,竟然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伴随着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发展的红色文化,其革命性、先进性、民族性、群众性、创新性、时代性中,始终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按照这样的历史观点,在校经楼发生红色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结合也更加验证了两者之间的思想联系。
我在杖乡之年思念故乡山东,但是假如时光放远,其实还在少儿时代便已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与故乡山东形成潜在的情感关联。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在借助字典的情况下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当然包括与山东相关的文学作品。《水浒传》读得激昂,在绰号和姓名之间能够把一百单八将背得滚瓜烂熟。哥姐的同学、同事来了,还会把我叫过来,站在屋子中间,他们则像考官一样,随意念出人名,我立刻就能回答出来相互对应的绰号。我在中学时代已经读过《铁道游击队》《苦菜花》,曾经被抗日故事和英雄人物深深吸引,并为之感动。我看过无数次电影《铁道游击队》,电影画面至今能在眼前清晰复原,还能想到小时候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们站在小板凳上,模仿游击队员扒火车、打枪的动作。正是这些描写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电影作品,让小时候的我对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不屈精神有了最初的理解。这应该也对我几十年后、距今十多年前,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系列长篇小说产生了最初的影响。
这样的联想让我激动,也让我漫游的思绪有了战争的枪与炮,有了战争的血与火。
四
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有着悠久历史的莒县又会发生怎样的感人故事?成立莒县第一个党支部的徐相南、赵亮昆等人,在民族存亡之际,面对外敌入侵,他们以及他们的战友、后代,又会有着哪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照莒县是山东重要的抗日战场,在这里曾经有过多次激烈的战斗。1938年2月中旬,日寇精锐部队板垣师团坂本支队进攻莒县。在一次又一次攻城中,莒县大地炮火连天。当时的守军苦战五天五夜,进入惨烈的巷战,因为伤亡惨重,最后被迫撤退。但是莒县的人民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游击队还有民兵组织,开始了抗击侵华日军的顽强斗争。
在北墩子村,一个开馒头店的农妇用小店作掩护,为游击队传送情报。因为情报准确及时,为游击队赢得了时间,从而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计划,使得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在前坡子村,一个种地的普通农民加入莒县民众抗敌自卫团,在一次激烈战斗中,为了保护战友,身负重伤,最后壮烈牺牲。在安庄镇,一个因反对内战而隐居的原东北军军官,面对残暴的日寇,在目睹抗日民众不惧牺牲精神后,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终于走出小院,用自己传奇的枪法,消灭了很多日伪军……始建于1944年的莒县烈士陵园,安葬着1300多名烈士的遗骨,其中大多数烈士都牺牲于抗日战争期间。抗日烈士纪念塔,矗立在陵园中。莒县百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决心,以及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惧生死的勇气,震撼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普通人。
与校经楼驾车距离一个多小时的莒县桑园镇柏庄,曾经是一座古老的明代村落。这里同样是山东重要的抗日战场。中共鲁东南特委驻扎在此,这里同时也是北海银行和八路军抗日纵队第二支队驻扎地。北海银行是抗战时期中共全国三大银行之一,1948年与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流通货币。柏庄还是培训抗日干部的重要之地。经过政治思想培训和射击训练,一大批有思想觉悟和战斗能力的抗日干部,从柏庄走向抗日前线奋勇杀敌,许多人牺牲在了抗敌前线。
这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明代村庄,在抗日战争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让后人永远铭记、难以忘怀。如今的柏庄也成为革命历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必选之地,这座古老村庄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五
在校经楼的小院里,在山东这片历史厚土上,还有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英雄故事。譬如发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沂蒙红嫂”故事,如明德英、祖秀莲等沂蒙山区的众多女性,已经成为伟大女性群体的代名词。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始终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这种优良传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二十四孝”传统故事中,有10个故事来源于山东这片重情重义的土地。这种朴素真挚的情感,让他们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顾一切地勇敢地站起来,去保卫家人、保卫家乡、保卫国家。他们的英勇壮举,契合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核心。
定林寺的微风,在傍晚时分变得有些凉意。
离开校经楼,再次来到前院。这里有一棵四千年历史的银杏古树,高26.7米、干粗15.7米,是遮阴面积达900平方米的植物“活化石”。我想,像这棵四千岁的“银杏老人”一样,只有深深地扎根大地,才能永远枝繁叶茂。
假如有人问我,来到定林寺,是先去前院膜拜四千年树龄的银杏古树,还是先到中院细读校经楼?我想,最好的顺序是从后到前:参观完了校经楼,再去拜访银杏古树。在历史风云之下,个人的情感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也正是无数的个人情感,才能集聚成为浩荡的民族之情。当所有的个人之光,对着一个方向照射,便会凝结成为耀眼的民族之光。当你从个人情思逐渐深思至民族情感,再到这棵古树下时,《左传·隐公八年》中“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的历史厚重自然更加真实可信。
我没有想到,在校经楼的那天下午,能让我对社会、历史的观察视角,变得高深、阔大。或许在校经楼,每个到来者对文学、人生以及生命价值的思考,都会变得更加深沉有力。